留听霜生

“但求相思不相欠”

差强人意,可惜可惜——《攀登者》影评

作为一个很少去电影院的人,我一直到现在才趁着b站引入才看了这部电影。看完想了想,有些话说。

——————————————————————————————

《攀登者》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节奏。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剪辑,一个是配乐。

首先说剪辑:情节碎片化。其实电影要说的整体故事并不复杂,概括起来就是“登珠峰”三个字。电影开场是让徐缨作为一个讲述者来告诉我们,方五洲登顶了,方五洲在废弃工厂表白未遂,登顶经历遭质疑,登顶英雄跌落谷底。内容很简单也很清晰,但是镜头剪辑出来的片段却显得很零散。镜头是有语言的,但现在它说出来的东西互相之间,甚至是本身的衔接度都不是很高,观众虽然可以明白电影在讲什么,但是在与剧情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二者的关联度降低了,难免产生一种跳跃感与割裂感,由此也就降低了代入感。

其次是配乐:不合时宜。我们知道一般来说讲故事要层层推进,气氛与人的情绪也是逐渐推至一个高点的。那么这就要求电影既要有平缓时段也要有激昂时段,同时二者交织。这是有一定的规律与章法的。而配乐对于情节的推动、气氛的营造、情绪的渲染、人物性格的表达都有着难以磨灭的重大影响。在《攀登者》这部电影中,展现“热血”、“燃”的配乐出现得实在太过频繁,这就造成观众对于配乐情绪刺激的疲劳以及对于剧情高潮的出现时段把握观感的混乱。这就进一步打乱了电影的节奏。同时,电影里除了此类音乐以外的配乐、音效与剧情情境的适配度也并不高(例如方五洲完美示范三分钟训练以及成功登顶后配的令人尴尬的综艺罐头式欢呼与口哨声),甚至在一些片段中可谓多余。配乐是点缀,需要留白,不可喧宾夺主。

除了节奏问题以外,《攀登者》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对于主题的把握。电影里很明显可以看出来两条线:爱情线与登山线。虽然我认为像“登珠峰”这样的家国题材的献礼片更应将重心放在登山上,但我也不否认爱情戏的重要性。爱情戏可以有,只要安排得当不仅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对于主题也是一层升华。有时候,爱情戏甚至能成为一部非爱情片的“戏眼”。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爱情戏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呈现方式。在这部电影里,方五洲和徐缨之间是常见的家国矛盾,小我与大我的冲突;而李国梁与黑牡丹之间是青年时期的怦然心动,日久情深再到阴阳相隔。这两种爱情单拿出来看都是感人至深的,但在电影中的呈现效果却十分突兀与生硬。尤其是李国梁与黑牡丹的感情戏,并没有随着整体剧情发展的趋势水到渠成,而通常是突然插入一段,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更别提黑牡丹的人设并不讨喜,前有未经允许乱动相机,后有帮倒忙摔下坑。

在看《攀登者》的时候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就是这部电影的剧本在后期到底改了多少,大家的口型都对不上真的非常影响观影的舒适度了。但考虑到制作周期确实非常的紧张,也是可以理解的。

《攀登者》虽然在节奏和主体把握上存在不足,但我认为也还是有较为出彩之处的。先单说主演吴京,在这里我说的是文戏部分。吴京有一个片段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就是方五洲在被下放多年后重新又收到了委任信。他一边吃着面一边看着委任信,是在笑同时又是在哭。那种不被信任的无奈、不受尊重的委屈、爱人离别的不舍;窥见希望的激动、再次登顶的期待、国家重视的自豪在一齐迸发出来,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力。一直以来,吴京都主要是因武戏而受到关注与认可,但其实他的文戏也是细腻而动人的。对手戏与群像,我认为较出彩的是老登山队三人重逢喝酒以及众人夜遇大风的片段。重逢喝酒,曲松林因长期的自责与对方五洲当时的选择的不满而话中有刺,两人之间吵了一架。在这里可以看出登顶并拍摄录像已经成为曲松林的执念,而他之后会做出强行登顶的指挥命令也就十分合理。化石的出现与回归也是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设计,老一批登山队员登顶挖出化石,最终又由方五洲带领新一批队员将它埋回原处,其象征的不仅是登顶的再次成功,也体现了初心不变以及攀登精神的传承。

总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还是比较惋惜的。演技派云集,题材也感人,但最后的成片却差强人意,实在是可惜。

评论(11)

热度(8)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